停不下來的執著:強迫症的藥物與非藥物治療

作者:黃鈞蔚

媽媽:『醫師,我兒子不知道為什麼就是一直吐口水?不管我說什麼他都不聽,這樣人家會覺得他很不衛生!』 兒子:『可是我就是覺得我嘴巴裡很髒,有東西在裡面!你看,現在又跑進來了…』

身心科黃鈞蔚醫師指出,強迫症大概是臨床上數一數二讓病患及家屬困擾的身心科疾病之一。但您知道嗎,事實上,強迫症如果能夠越儘早發現、儘早開始治療,效果會更好喔!「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不僅可以有效地減輕強迫症病徵,也可以防止因強迫症狀惡化所帶來的嚴重生活影響。然而,大多數的患者無法在早期被即時地診斷出已罹患強迫症,主要源於多數患者不願意讓他人知道自己的病徵、或是對於說出病徵感到不好意思及窘迫;也有患者因為伴隨其他憂鬱症的病徵而在診斷上造成干擾,要在醫師經過一段時間深入了解病患後,才能診斷並協助患者面對強迫症。

強迫症的治療主要包括心理支持、認知行為治療以及藥物治療。身心科醫師會根據病患強迫症狀的嚴重程度開立不同的治療處方。對於病徵較輕微的患者,也許僅搭配心理支持與藥物治療就會有效,而比較嚴重的患者則需要三管齊下,搭配密集的認知行為治療,以協助患者降低敏感度,控制焦慮。

藥物治療

目前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 (FDA)針對強迫症的治療認可了五種抗憂鬱症藥物,分別為:鹽酸氯米帕明 (Clumipramine)、百憂解 (Fluoxietine)、氟伏沙明 (Fluvoxamine)、除憂錠 (Paroxetine)、舍曲林 (Sertraline)。通常在強迫症藥物治療方面,第一線用藥就是上述的「選擇性血清素回收抑制劑」(SSRIs),此類藥物跟憂鬱症用藥一樣,但所需劑量通常是憂鬱症的二至三倍以上。如果服用後成效不明顯,還可加上其他藥物如三環抗鬱劑(TCA, tricyclic antidepressants)、或是第二代抗精神病藥物。病患通常在服藥後的3週起會有較明顯的症狀改善,研究顯示,大部分的病患在服藥後的8-12周會有顯著大幅的進步。

病患在剛開始服用SSRI藥物的前三天,有些會出現些許副作用,如腸胃不適、噁心想吐、頭暈嗜睡或失眠,但再過個三到五天後,多數人幾乎都可適應。這些藥物問世已久,目前沒有研究顯示這些藥物會造成嚴重的副作用如癌症或失智症等等,所以大家可以放心。如仍有疑慮,千萬不要隨便自行減藥或停藥,在做任何動作前,黃鈞蔚醫師建議,請先與身心科醫師討論。

非藥物治療

在非藥物治療方面,認知行為治療 (Cognitive-Behavioral Therapy,又簡稱為CBT) 中的「暴露與反應抑制法」(Exposure plus Response Prevention) 為目前在強迫症上最為有效的治療方式。在醫療資源許可的情況下,診治上應該給予所有強迫症病患進行此認知行為治療。此治療的方式主要為:暴露 (Exposure) —— 讓病患進行他所害怕避免的行為,如病患若害怕觸碰浴室蓮蓬頭,則讓病患在行為治療中觸碰蓮蓬頭。而反應抑制 (Response Prevention) 則為讓病患延遲或避免他的重複性行為習慣,如病患只要一碰東西就不斷洗手,則要求病患在碰觸東西後,避免想洗手的衝動與盡量禁止其馬上去浴室洗手。通常在此治療的一開始,病患會因為焦慮而非常抗拒,無法達成所設定的目標,但經過長時間的練習與治療後,一般都會有非常顯著的療效,甚至有些病患可能不需要服用藥物,只接受長期的認知行為治療來處理其強迫症狀。

但「暴露與反應抑制法」需要長時間每週治療以及每日數小時不等的練習,目前在台灣的健保醫療環境下,並無法提供病人所需足夠的認知行為治療資源,因此,藥物治療搭配如一週1-2次的心理支持/行為治療還是目前比較常見的治療方式。

若您對強迫症的診斷與治療有其他的疑問,請諮詢專業身心科醫師協助,在康復的道路上,一定能幫助您更有信心面對困難。

References:

https://www.webmd.com/mental-health/tc/obsessive-compulsive-disorder-ocd-treatment-overview
《Pharmacotheraphy: A Pathophysiologic Approach》, by Joseph T. Dipiro, Robert L.Talbert, Gary C. Yee, Gary R. Matzke, Barbara G. Wells, L. Michael Pose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