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跟大孩子談話,你經常按句點或踩到地雷嗎?
文:林之珮心理師/鈺璽診所
與大孩子相處,有哪些態度,明明出於好意卻容易打破說心事的氣氛?
展現「我比你自己還要了解你」
我們的確看著孩子長大,對於他的習性和喜好熟悉不過,因此看見他起的頭,就可以預測事情的結果,看他在家一個舉措,就知道他在外面的德行。偏偏孩子很感冒照顧者認為自己都知道的態度。
一個大學的孩子:父母唸「放假你怎麼整天在沙發上聽音樂,不需要做一些學校的功課嗎?你就是這樣,上次考試的成績才不理想。」孩子氣嘟嘟:「我知道我爸媽在想什麼,他覺得我在沙發上聽音樂,就認為我在學校也是這個樣子,考試成績跟我放假休息一下聽音樂有什麼關係?他又知道了!」
孩子住校之後,很多事情自理,對於我們看不見的情形做延伸推論,容易讓他拒絕分享在校生活,因為你推敲他,他也推敲你「我在家聽音樂,他就覺得我在校都在混,我要是跟他說我跟同學出去玩,他更有得說。」
給出預防性指導,潑冷水效應
當孩子興沖沖提出一個構想,我們因為人生閱歷多,從一個點已經看到一面十萬八千里的地圖,冒出一百個問句想協助他準備各個面向的疑難,為了幫助他成功,立刻聯想他從前摔跤的經驗,不忍心他重蹈覆轍。但提問提醒卻不一定能幫上忙。
孩子抱怨:「如果跟我爸媽分享最近預計要做一件事情,譬如我想要主辦幾個同學共同的小旅行,他們就會說:『啊你有經驗嗎?只有你做嗎?去哪?』提很多問題,懷疑我能不能做到,有點恐嚇我叫我不要不自量力。」
「或是,說可以,但是又說『那你不能像你以前如何如何』。」
「不然就是跟我說:你應該要先做什麼,如果我提出想法,不想要照他們的方式做,他們就變臉『如果你不這麼做,一定會失敗的,你看看好了!』」
孩子的內心戲是:「他們在詛咒我,根本就不希望我去做,所以我就不想做了。」
父母真正的心意是:「你願意想去做真好,很希望你成功,怕你做白工,不想你遇到困難更挫折,所以要做好準備呀!」
其實兩種戲,共同的聲音是:「去做,要做好」
只是孩子想跟父母要的是燃料,燃料是「祝福」和「實質的資源」
父母把疑慮放在談話的前端,好戲就斷了。
對孩子行動的結果發飆,商量的空間逃之夭夭
孩子越大,越希望讓父母放心,讓父母看見「我長大了」,但事實上,成長需要跌跌撞撞的過程,沒辦法一步到位。因此當他們失敗,東窗事發的時候,會因一時無法消化挫折而有難堪、易怒,不想面對父母的態度。
多數父母也能接受成長需要過程來試煉,只是當兩方事前沒有共識時,父母知道結果會感到不好受:「你不聽意見、不找我們商量,最後失敗了,我當然會怒!」
因此,一起面對,一起省思的情況很難發生,因為整個歷程很多新仇舊恨在彼此心裡,當事情曝光時,同步爆發!
一個孩子說:「我哥哥平常什麼事都不太說,想做什麼就去做,他為什麼不說,其實他有時候也是很希望爸媽可以支持他,可是他覺得說了之後不會被支持,可能會被罵。結果先去做了,就算做到一半覺得不對勁也不敢說,因為也怕被罵,所以爸媽知道的時候,都已經是他完全隱藏不住的時候,當然被罵更兇。他就會覺得果然吧!如我所料。可是爸爸媽媽最氣的是:『你為什麼不先說,你早說,我們還可以幫上忙,不用付出這麼多代價。』」
搞成這樣,父母大發飆,提醒孩子下次一定要說。
我看過一些孩子,可能走兩條路
一種是:「果然就是會被罵得很慘,而且我所有的過程,在你們眼裡都是一無是處,所以能不說盡量不要說,以前是到最後關頭才說,現在是死都不要說,最後也不要解釋。」
另一種是:「還是我都不要嘗試好了,都按照你們的話做,反正最後失敗,你們也會沒話說。」「因為如果我去做,又想堅持我自己的方式,壓力就會很大,因為想證明給他們看。壓力大想很多,就很容易想放棄。 如果去做了事情沒有成,可能有很大的損失,也或者自己堅持不夠半途而廢,他們就會說:我當時不是就告訴你了,好吧你不聽,結果呢?不如都不要做。」
不論事前和事後,他們為什麼對父母的建議和引導反彈這麼大?
教養這些年,他們也幾乎是父母肚子裡半隻蛔蟲,因此,那些建議引導和擔憂,在這些大孩子的心裡也有,原本應該要放自己腦袋裡權衡消化。當父母提出來,有時候,孩子心中擺不平的害怕跟疑慮就有了投射的對象。表面上看起來好像在跟父母爭執,其實他們也是在藉由跟父母爭執來打敗內在的雜音,不論結果是什麼,反而給孩子一個歸因於父母的機會。所以如果我們說的,他們聽不進去,我們停住,他們回到事理上自己繼續考慮,更能圓滿學習的過程。
跟大家分享,力量和功能跟我們站在什麼位子有關。
小學時,父母親有嚮導的位子,走在孩子前面,他會求救會跟隨。進入青春期之後,孩子默默的把父母移動到陪伴跟支持的向度裡,我們在他們後面幾步。他們說出來,是希望得到後方支持。
這並不表示,他不知道事前要規劃,事後要檢討。當他爭執的時候,不是反對父母所說的內容,而是拗在彼此的態度上,就好像我們衝向前為他們指橋點路,他們拉著我們往後站。
所以他們說:「我有規劃啊!你又知道了。你怎麼知道我做什麼就會比較好?根本就沒有你想的那麼簡單!」
但我們寶貴的人生經驗,不能端上嗎?
端的態度和時機是重點
關切簡單而直接
「我不清楚你們交作業和考試的時間,你自己記得注意。」
「你這個假日都在聽音樂,回學校好好努力喔!」
表明你允許的範圍,不要用疑問句來試探
不要問「旅行?幾天?有男生嗎?國內國外?」
直接說「只要國內的,有女生同行同房的,我都支持。第一次嘛,慢慢嘗試。」
孩子提出構想時,多聽少說,讓他知道你有一些經驗和資源,如果他需要,他可以跟你討論。當孩子提出需要的時候,端菜上桌的時機才成熟。
「你規劃看看,如果遇到保險、團購車票,或是金錢預算的問題,有需要討論也可以跟我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