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逛書店發現到,心理學類的暢銷排行榜中,有許多都是探討家庭議題以及早期成長經驗與個人的情緒、人格養成、自我認同發展的關係,其中不乏幾本標題聳動的書籍,彷彿不斷的提醒著我們家庭議題對於個人的成長之影響,而在諮商室內,家庭的經驗確實是我們相當關心的重要主題,透過聆聽個案的家庭故事,從個案與不同家人間的互動,也讓我們能對於個案的狀態能有更深入的了解。

然我每每想到家庭故事對個人的影響時,總讓我想起了一位老個案,晴美(化名)。

晴美年紀與我相仿,是一位相當幹練且穩動的女性,從對話中總能感覺到他的穩重與內斂,說起話來沉穩有邏輯,從事客服相關工作,口條相當清晰,這樣的一個女性,在工作上應該有著不錯的發展,但可惜的是晴美總受困於一些人事上的互動,尤其是與成年女性間的衝突與矛盾,在面對年長的女性時晴美總會感到莫名的恐懼,像是女上司、資深女前輩等,在面對這些年長女性時,晴美總會感到焦慮不安,甚至沒來由的擔心對方會討厭自己。因為這樣的焦慮,晴美已經錯過了好幾次重要的升遷與輪調,因為晴美總會避免轉換到需要與女性主管,或是資深女性同事共事的環境,此次再度有一個很好的升遷機會擺在眼前,但面對可能會接觸到的女主管,晴美感覺到焦慮與痛苦,但因為這樣而放棄了努力已久的夢想也讓晴美感到極為不甘心。

帶著這樣的疑惑與不解,晴美來尋求心理諮商,期待透過諮商來釐清自己真正的焦慮與不安,並找到解決的方法。

諮商初期,晴美感覺到異常的不安,對於心理總是出現的焦慮感到挫折,也多次責備自己的軟弱,但由於內在的堅強他仍堅持著持續探索與練習覺察,而透過諮商歷程中不斷地貼近自己的焦慮感受,並透過整理焦慮經驗,嘗試撥開焦慮與擔心的情緒,一步一步的整理,晴美意外的發現,在自己不同的焦慮經驗中總能夠感覺到與小時候類似的感受,在經過一次一次的探索後,晴美這才發現自己的焦慮似乎與小時候和母親互動的經驗有關;內在的焦慮,原來是過往對母親的情緒未化解。

晴美回憶起跟母親是嚴厲的,在與母親說話時總是感到莫名的緊張,而這樣的焦躁也讓”小晴美”每次在與母親的對話中,總感到許多的無力與浮躁,母女也因為這樣而慢慢地減少的對話,因為她(晴美)知道自己的害怕,成長過程中總是盡量避免與母親互動。對於這樣的疏離,對幼小的小晴美其實是挫敗的,長大後的晴美,以為自己已然釋懷這些成年往事,卻想不到這些生命的經驗其實仍一直在不同的狀態下影響著自己。

很多時候我們會帶著過去的經驗與現在的彼此互動,在晴美的故事上,我們看到晴美已經是一個28歲成熟且能獨立自主的女性了,但在與母親的互動上,似乎總”忘記”自己已經長大,仍是用那個還在成長過程中的”小晴美”與母親互動,也全然沒辦法看到眼前的母親也已然不是當時那個嚴厲的母親了。

透過諮商歷程中的自我探索、早期家庭經驗的整理,晴美找回了很多過去的想法、感覺和心情,也嘗試讓這些未竟事務回到當下,好好說出來和被聽見。晴美回憶起過去多麼努力地想要達成母親的期待,但也看到現在自己的成熟以及母親生理老化後個性的變化,當晴美可以回到此時此刻,母女的互動感受出現了全然不同的體驗。

成長是需要內心和外在一起的,內心的成長,需要讓情緒保持流動,當情緒能流通過去,對心靈才有滋養。有時候情緒不清楚時,我們需要的是讓情緒流動,透過分化才能看見事情表象的內容和實像的對象之間的差異。我們在成長過程中很容易以為我們已經長大了,但內心的成長總是容易被遺忘,當核心浮現時,會伴隨著情緒出現,要透過釐清一切,最後我們才能好好面對。

所有文章的版權皆為鈺璽診所所有,若要轉載轉貼引用,必須加註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