憂鬱的青少年-人際關係的困難與情緒困擾
文: 王耀興心理師/鈺璽診所
從事心理治療工作以來,在診間經常遇到帶青少年求助心理師協助的母親,我經常暗自想著,不管這些媽媽們是因為什麼原因帶孩子來,我都很肯定媽媽的做法,也對治療成效充滿樂觀。這代表著社會風氣正在逐漸改變,家長們已經開始思考如何認識孩子遇到的困難,而不再把青少年視為一個「想太多」、「裝病」的麻煩製造者。常見影響青少年情緒的因素為人際關係、家庭氣氛、感情問題、學業成績等。我們將逐篇來解析這些困擾青少年的狀況,本篇先分享人際關係對青少年造成的困擾,以及心理治療可以提供的協助。
在青少年階段,很重要的人生任務是認識自己的個性、學習與他人的價值觀溝通、肯定與欣賞自己的優勢能力、接納與克服自己的弱勢能力。青少年慢慢地出現獨立思考,反覆在舊有的觀念與自我觀點中,不斷的衝撞與調和。因此青少年們常常在學校、家庭、人際關係中,產生很多的困惑與不解,有的時候帶有著憤怒與不安,這時候就很容易被各種情緒烏雲壟罩,在「少年維特煩惱」的階段,如果可以給孩子一些緩衝的時間來認識自己的情緒、認識自己心情演變的過程,對青少年來說,都是重要的學習。做為大人與家長的我們,也是在各種壓力與環境中,經歷那些痛苦和不安的情緒,然後逐漸學會一些安撫自己的方法。
在人際關係中,這時期的青少年,通常會在意自己是否被看見、被重視,當交不到朋友,或者被霸凌,欺負的時候,就很容易陷入災難化的思考當中,認為自己不是如明星光環的人氣王,就是沒有人理會的討厭鬼。其實在這樣的情境中,若可以先肯定青少年們對於人際關係的重視,很容易能夠看見孩子們內心的無助。診間常見的狀況是,青少年們抱怨著自己交不到朋友的挫折、無助、或者根本搞不清楚為什麼自己被討厭;更多時候是壓抑自己的失望與憤怒,惡性循環下,一受到互動挫折就情緒爆發。因此看見青少年們受傷的心情後,就比較能夠展開對談,解決其中的問題。
心理師扮演的角色有一點像是父母或老師,建立一個安全的場域,讓青少年能夠在會談中,梳理自己的情緒與想法,有時候心理師也扮演一點「教練」的角色,提供一些有用的社交技巧、自我肯定策略、以及分析問題的功能,陪伴青少年在改善問題過程中,面臨到的各種挫折。
–
那麼回到父母親身上,又該如何陪伴受傷的青少年呢?我認為父母親可以用『避風港』的姿態做為自己的定位,把自己的擔心照顧好,青少年也就穩定了。看著孩子低落的情緒,父母親一定會著急,但是常見的是越是著急的父母,就容易讓親子關係越來越緊張,孩子越來越逃避,父母也是充滿挫折。這時候建議父母,給予孩子一點空間,你可以從以下幾點做起:
- 先把自己的擔心寫下來,求助醫師或心理師。例如:孩子會不會是憂鬱症、有沒有自我傷害的可能、他會不會自殺?這些各種可怕的想像,如果藉由專業評估,就可以適度減輕家長的焦慮。
- 從情緒層面同理孩子的心情。這點就是家長的功課,須要學習從同理心的角度來陪伴青少年,才不會碰了一鼻子的灰。
- 讓「情緒」在家庭中產生交流。父母這時候可以透過很多的情緒詞彙、LINE的貼心小語、家中的NOTE字條,促進親子間的交流溝通,一方面傳達家長的關心,一方面也讓青少年安心。
- 放手讓孩子嘗試解決問題。如果孩子願意,多聆聽孩子的想法,先肯定他解決問題的勇氣,欣賞他的態度,之後再一起分析各種解決方法的優缺點,進行演練等。
- 最後,如果上述這些方法都很難執行,建議尋求專業的心理師,當作一個認識孩子情緒困擾的橋樑,跟著心理師一同認識情緒風暴的孩子,並且從中學習與孩子相處的技巧。
陪伴孩子是一條必須花時間學習的功課,但是在青少年階段的學習與付出,都是一個非常有價值的人生投資,因為在青少年階段,把解決問題、修復關係、自我覺察的這些人生功課學好後,未來在挫折中,就有克服困難的能力了。下一篇,我們會接續分享家庭氣氛對青少年造成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