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光心慌慌,談睡眠困擾

作者:張景嘉 臨床心理師

“心理師,啊我都沒有什麼困擾啦,就是那個睡覺都睡不好,晚上翻來翻去好像在煎魚一樣,啊睡覺好像沒睡覺一樣,隔壁鄰居講話我都聽的好清楚,我都快要精神衰弱了。”

相信很多人對於這樣的陳述都不陌生,而在身心科(精神科)診所,最常見的病人之一就是有失眠困擾的患者,根據一項由長庚醫院睡眠中心最近公布的調查結果發現,全台慢性失眠症盛行率為11.3%,幾乎每十人就有一人睡不好,其中,高齡長者、女性兩個族群的失眠比例都比十年前高。而這方面的困擾不僅存於台灣,根據世界睡眠學會,2017年公布的數據顯示,全球將近45%的人口都曾有過睡眠的困擾,而睡眠的問題不僅僅是影響到個人的身體健康與生活品質,也越來越多研究指出,睡眠障礙可能會對於國民生產毛額(GDP)造成負面影響。那究竟什麼是睡眠困擾?

睡眠困擾是一種相對主觀的經驗,包括對於睡眠持續時間、睡眠效率、睡眠品質的不滿意與抱怨,因此,人人都有可能短暫、或是長期受到睡眠困擾的影響。但,臨床上確實有界定睡眠困擾的標準,像是:主觀抱怨睡眠不佳、入睡躺床時間超過30分鐘、半夜醒來總時間超過30分鐘、一星期中至少有三個晚上睡不好、失眠持續時間超過六個月以上,且上述睡眠困擾對生活作息、白日精神、工作表現等生活已造成明顯負面的影響。

所以我們在這邊要澄清一個重要的觀念:並不是只要沒睡滿八小時就算是睡眠困擾!對某些人來說即便只睡六個小時,但睡醒感覺精神狀況良好、睡眠品質也不錯,那麼這樣的睡眠就是足夠的。

常見的睡眠困擾症狀有那些呢?像是很難入睡、睡睡醒醒、淺眠、睡眠品質差、半夜醒來就很難再睡著等,都是常見的睡眠困擾症狀;其中最常見的是入睡困難型,在台灣就有將近20%的睡眠困擾為入睡困難。

無論是任何形式的睡眠困擾都會造成全身性的影響,包括:情緒的影響(容易焦慮、憂鬱、易怒)、認知功能的影響(難以集中注意力、思考變慢、反應變差)以及身體的影響(身體疲倦、免疫功能變差、皮膚變差、增加心臟血管疾病的風險)等;因此,睡眠困擾絕對是一個需要被謹慎看待的議題。

那麼,我失眠了嗎?

您可以試著回答以下的問題:

最近兩周我有沒有入睡困難、無法持續較長的睡眠、太早醒然後睡不著?
我滿意自己的睡眠品質嗎?
睡眠問題是否有干擾您的日常生活功能?(如:工作表現/日常瑣事、專注力、記憶力、情緒等)。
倘若以上的問題您大多選擇”是”,且程度影響大,那極有可能您目前已處於睡眠困擾的狀態下,建議您可以至身心科診所求診,藉由完整的睡眠評估來協助您更清楚的理解自己目前的整體睡眠狀況。

身心科診所可以提供我那些協助呢?

目前針對睡眠困擾的治療方式主要分為藥物治療與心理治療。藥物治療的部分,主要以抗焦慮或是安眠藥物等鎮定劑為主。最重要的是,一定要根據醫師指示用藥,坊間有很多”號稱”可以幫助睡眠的藥物,但很多時候其實都是添加不明或可能對身體有損傷的成分在裡面,因此遵從醫師指示以及穩定的服藥是最重要的,千萬不可自行隨意加減劑量,以避免濫用或依賴的情形發生。另外像是孕婦、哺乳期婦女、有腎臟功能異常的人更是要特別留意,在用藥前請務必跟您的身心科醫師討論。

心理治療的部分,目前研究指出睡眠認知行為治療是對於改善睡眠困擾相當有效的方法。首先心理師會請您提供一些睡眠相關的資料,接著進行睡眠干擾因素評估,最後是根據您的狀況來擬訂合適的治療策略;透過改變認知和既定睡眠行為模式,量身訂作情緒放鬆、壓力調適的策略,並營造成功的入眠經驗、降低失眠的焦慮感、提升自行入眠的自信心(最後不需要依賴藥物)等策略來改善睡眠的困擾。